AG真人入口龙岩,地处福建西南部,通称闽西,是一座在群山中铺展开的城市。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群山逶迤,郁郁葱葱。
作为临海省份的内陆城市,相较中西部地区,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上并不占优。同时又是山区市,与东部开阔的平原临海地区相比,发展空间难免局促。然而,龙岩人均GDP连续两年超过12万元,在其所处的闽粤赣3省交界地带崛起为发展高地,居民收入稳居全国20个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前列。
在习亲自擘画“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宏伟蓝图10周年之际,我们走进龙岩,寻访这座城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实足迹。
走在龙岩城区街巷,闽西工农银行旧址、闽西苏维埃政府旧址纪念馆等,与城市花园、河畔健身步道相融交错,俯仰之间重拾红色记忆。
龙岩是原中央苏区核心区,也是红军的故乡。到访上杭,白墙青瓦的古田会议会址庄重古朴,一次会议点燃信念之火,留下绵延不绝的历史回响。漫步长汀,汀江水、古城墙刻载千年余温,古韵悠长。
龙岩更有客家祖地之称,75%以上的人口是客家人。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和闽南文化,塑造了龙岩人家国天下、敢拼会赢的品格。当峥嵘岁月隐入时光深处,如何续写新时代荣光,成为龙岩人不断求解的课题。
由此,在这片偏远山地,产生了闻名全国的林改“武平经验”、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成为当地人破解发展难题的见证。
23年前,让全国1亿多林农林权明晰到户,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从这里发源,它被称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革命”。
一块镌刻着“全国林改第一村”几个大字的石碑矗立在武平县万安镇捷文村前。时任捷文村党支部书记的李永兴在村民大会上宣布所有集体山林“均山到户”时,未曾想到这一幕。他说:“村里很穷,无路可退,当时就是想着怎么让村民不乱砍滥伐并且过上好日子,改革就是为了绿山包、鼓腰包。”
林改前,林农没有收益权,乱砍滥伐事件屡禁不止,树木才长到碗口粗就会被盗采;林改后,林农把山林作为致富的“金钥匙”,敢于投入、舍得投入,“把山当田耕,把林当菜种”。林木成了生产资料、林地能流转、林权证可抵押贷款……一大批资金足、专业强、懂经营的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涌现。持续深入的林权改革,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砍树也能致富”在人们心中扎了根。
站在长汀县河田镇露湖村山头,欣见青山绿水、枝繁叶茂。这是经年累月、越挫越勇的水土流失治理成果。昔日水土尽、草木枯的“火焰山”变成了今日绿满山、果飘香的“花果山”。
“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多策并举、以人为本、持之以恒”的“长汀经验”,如今不仅在八闽大地“开花结果”,还走出省外,走向世界。
龙岩“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多是它最大的特色之一。山是发展的根基,也是发展的羁绊。敢拼会赢的龙岩人再夺先声,让这里成为全国最早“打开山门,拥抱世界”的革命老区,在拥山向海中迎来山高海阔的机遇。
当年,龙岩自筹资金,颇有远见地在全省山区地市中第一个建设高速公路,如今,环城高速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去年底,迎来交通建设的“双喜临门”,一是新机场获得批准立项,二是龙龙高铁龙岩至武平段建成通车。南龙铁路、赣瑞龙铁路、龙厦铁路与龙龙高铁在这里交会。
昔日大山阻隔、山高路险的龙岩,日益显山露水,成为连接闽粤赣三省的交通枢纽。区位的优势、便利的交通、丰富的自然资源,让它迅速崛起为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理想承接地。
习在福建工作期间,针对山区沿海发展不平衡问题,亲力亲为推动山海协作。
牢记嘱托,老区与厦门特区山海协作如火如荼。去年龙岩新签约的招商引资项目中,近四成来自闽西南地区。4月1日,厦门龙岩新时代山海协作第一次党政联席会议召开,签订《新时代山海协作协议书》等多份协议,共同开启新一轮厦龙山海协作。
老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双向奔赴势如破竹。龙岩与广州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事业等方面展开多层次对口合作。去年,广汽集团等4家世界500强企业项目落地龙岩,龙岩共签约引进来自广州的项目60个,总投资548亿元。“飞地经济”等合作新模式释放强大磁力,大湾区的创新资源、优势产业纷至沓来。
如今的龙岩,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基地建设蒸蒸日上,铜、稀贵金属产业链延伸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拔节成长,汽车、工程机械和应急、环保装备产业攀向价值链高端;锂电、稀土、含氟、半导体等新材料产业生机勃勃……
这两年,《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相继出台,为龙岩带来高歌猛进的历史机遇。立足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把握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这里正全力建设东接厦漳泉大都市区、西拓中西部腹地、呼应闽西南经济协作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一个山海合作的聚合点呼之欲出!
“老区不老,风华正茂”,龙岩干部群众表示,老区发展根本要靠“自身骨头长肉”,龙岩要立足自身优势,努力探索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龙岩经验”。
三山为屏,四水串城。绿色,成为这座山城呈现在世人眼前的第一种颜色。满山皆绿,处处是景。生态龙岩,天赋异禀。但守护好发展好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实常常面对考验。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却是痛定思痛的抉择。
草长莺飞的时节,走进位于长汀县三洲镇的汀江国家湿地公园,各类阔叶树的嫩叶青翠欲滴,广玉兰、金鸡菊在漫山遍野的碧草中盛放,碧波粼粼的汀江穿园而过。
满目绿色之间,一块松林里的“红色伤疤”尤为刺眼。它正是被特意留下的崩岗地貌,湿地公园的“前世印记”。根据1985年遥感监测数据,长汀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占国土面积的31.5%。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山光岭秃,草木不存,夏天阳光直射下,地表温度可达70多摄氏度,“火焰山”由此得名。
从山秃水涸到水草丰美,“火焰山”变身湿地公园,凝结着水土流失治理的艰辛与执着,也映射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
长汀水土流失,既有环境、土质等自然因素,也有索取无度等人为因素。从最初的封山育林到后来的“以电代燃”,从实施河长制、林长制到整体推进生态县建设,顺应自然规律,当地人收起斧头,扛起锄头,用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复绿”“护绿”,创造了绿满汀江的生态奇迹。
如今,露湖村补植的近千亩阔叶林,已是郁郁苍苍。“马尾松曾是治荒‘先锋树’,可单一树种比例过大,一把火,一只虫,就足以让一片林子遭受重创。我们持续对马尾松林进行阔叶改造,增绿又提质。”长汀县水土保持中心主任岳辉说。
2023年,龙岩全市完成植树造林面积16.29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面积62.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9.21%,连续44年位居福建首位、全国前列;水土保持率提升至94.2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生态是资源,也是财富,如何把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对于像龙岩这样的生态优势地区来说,要通过不断改革来破题。
捷文村“我有青山”主题馆的墙上,“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三行大字引人注目。龙岩市林业局副局长林德文表示,无论是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还是林改的“武平经验”,都在拓展提升。
林改激活了林农造林护林的积极性,而采伐年限又成了林农提高收益的障碍。怎么办?龙岩探索实施“取消人工商品林主伐年龄限制”等4项举措,均被吸纳为国家决策。
针对林农进城落户的新形势,为放活林地经营权,龙岩在武平开展进城落户农民依法有偿退出承包经营试点,在上杭开展集体林地林木股权试点,在漳平开展林下经济不动产权证发放试点,让绿色新风吹活“锦绣林”。
武平建成全国首个林业金融区块链融资服务平台,林业经营主体、金融机构、政府、征信机构通过它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林农只需在手机上一键提交融资申请,就能实现“当日申请、次日放款”。
林德文说,林业投融资机制创新,是深化林改的重要方面。龙岩在全国率先推出“惠林卡”“兴林贷”等系列金融产品。“截至目前,全市共发放‘惠林卡’4.1万张,累计授信40.5亿元,用信25.4亿元。”
生态是龙岩最亮的名片。不断擦亮这张名片,离不开坚持绿色发展守护绿水青山的定力。
永定红石材循环经济产业园,坐落在清澈如镜的龙湖湖畔。园区内鳞次栉比的厂房整齐有序,生产车间里巨轮切石机正在移动作业,喷淋降尘设备同步跟随。
作为行销多年的老品牌,永定红石材一直受到市场追捧。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小作坊遍地开花、私挖乱采屡禁不绝的状态,一边是“粗放加工”“青山挂白”“粉尘弥漫”“水质污染”,一边是税收进账和当地人的生计。石材之乡,深受石材之殇,在保护与发展之间,举步维艰。
永定区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张林锋介绍,目前这个总投资27.5亿元的园区,规划了石材加工、石材贸易、污水处理、石粉深加工等功能区,按照“保护为先”的原则,已经构建起石材循环经济产业链。园区实现工业废水零排放和循环利用,石渣废料经过纯物理工艺深加工,制作成陶瓷水磨原料,做到了“吃干榨尽”。
“当年关停整顿时,市场行情很好,不理解的企业不少。如今越来越多的入驻企业感慨,正是当年的转型升级,才让产业迎来更可持续的发展。”永定区洪山镇镇长张忠诚说,产业园一期项目已经基本建成,25家企业注册落地,建成投产25家。所有环保配套设施全面建成投运,园区达到了绿色环保循环经济生态园区要求。
“由乱到治”“由散到聚”“由小到大”,永定红石材产业的凤凰涅槃,是当地发展取舍的一个缩影,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不断夯实绿色根基。
千山万壑、冬暖春早、沛雨甘霖的龙岩,资源富饶。林海之下,遍地是宝。“八大鲜”“八大珍”等各类特色作物在峰峦叠翠中总能找到适合生长的一方水土。
但龙岩有着大部分山区城市共同的烦恼:用地难、成本高,农业产业小、散、杂,中低端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现代农业难成规模、不成气候。“小而散”何以成其优?龙岩在“特”“鲜”“精”里寻找答案。
“都说‘靠山吃山’,我们要换个吃法。”林德文说,这些年,越来越多城里人,一有闲暇就钻进绿水青山里,寻觅那些没吃过的、绿色天然的特色农货。
而龙岩,最不缺的就是特产。树荫下破土而出的灵芝、幽谷中自由伸展的金线莲、树干上顽强求生的铁皮石斛……这些曾经生长于深山密林、被当地人熟视无睹的“野草”“野菜”,顺着消费风向的变迁,如今被试种到了经济林中,被移栽进了温室大棚,被加工成中草药饮品等商品,销向全国。
烫壶、温杯、高冲……一盏热气氤氲的灵芝茶冲泡而成,清香扑鼻。“一两灵芝茶能卖180元,这一盒就是好几百。”罗荣辉是武平县人,常年在外打工,前些年看到林改后的家乡林木丰茂,漫山遍野冒出一朵朵灵芝,从中嗅到商机,于是回家创业。“别看小小一朵灵芝,背后市场很大。”罗荣辉说,除了售卖灵芝盆景、灵芝孢子粉,他们还将灵芝烘干加工成灵芝茶,把灵芝切片做成灵芝干……目前已带动200多户村民一起种植,年销售额近千万元。
“林下掘金”接二连三。走进武平金线莲智能温控大棚种植示范基地,一株株叶片饱满的金线莲长势喜人。“金线莲能清热解毒,药用价值高。武平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很适宜金线莲生长。”基地负责人钱正芳说。不过,要大规模种植金线莲并不容易,这类作物对环境要求高,又容易遭受虫害。为提高成活率,他们林下套种、温室大棚培育相结合,仅是示范基地的10亩大棚,一年就能产出1万公斤鲜草,年产值可达500万元。
靠山吃山,就要把山吃透,把特色做足。目前,龙岩探索形成了以武平紫灵芝、上杭金花茶、长汀茯苓等为代表的区域特色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建成林下经济示范基地963个,辐射带动18.4万户农户参与,连绵的青山成为林农的“幸福靠山”。
拥有好生态、好特产,发展农业产业,远不止于“就地取材”。在消费升级的当下,只有让生产方式更绿,让农产品更优质、更鲜美,才能适应市场需求,抓住消费风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置身在长汀丰盈美丽生态农场,矗立于山头的10个大字格外亮眼。10多年前,浙江天台人沈树朝偶然来到长汀,流连于三洲镇的山清水秀,随即承包3200多亩山地,栽果树、种油茶。为了不辜负当地的好山好水,坚持不打农药、不施化肥,追求绿色有机,种出来的红美人、葡萄柚等水果个大味美,很受欢迎。“去年,农场销售水果300万斤,销售额达1500万元。”沈树朝说,今后打算继续做大生态农场,搞农业观光旅游,这么好的山水,不愁没卖点。
“要养鸡,先种树”,是长汀县河田镇养鸡大户兰秀奉行了多年的养鸡理念。兰秀养了3万只河田鸡,它们的家竟是近300亩的山林。如今一眼望去郁郁葱葱的山林,是过去10多年里兰秀一棵一棵种出来的。“鸡要自然健康成长,就得有草有虫吃,有地方散步。”回忆起当初承包荒山种树建鸡场的事儿,兰秀呵呵一笑。平日里,她的河田鸡自由奔跑在林间,累了就在树上栖息,是名副其实的“跑山鸡”“生态鸡”“上树鸡”,线上每只河田鸡售价能达到200元。
生态为产业增值、产业为生态添绿。龙岩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安麒说,通过耕地污染防治、发展生态种植养殖等举措,龙岩农业产业与优质生态相得益彰,绿色招牌越擦越亮。
龙岩山多地少,一直以来,当地人于山腰、于峡谷见缝插针耕种养殖,山地刨食何其难!农业产业发展注定难以以量取胜。如何破局?因地制宜,走小而精、小而美之路,深耕细作、精雕细琢。
群山环抱的漳平市永福镇,平均海拔780米。靠着一朵杜鹃花,成为“中国杜鹃花之乡”。这里的杜鹃花有近千种,盆栽杜鹃花销量占全国70%左右。“镇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花,但因为品种创新不足、种植方式传统,收益一直不理想。”永福花卉协会会长陈金才说,这些年,当地精选市场价值更高的杜鹃花精心培育,并尝试将传统盆栽花卉转向造型花卉。
从种花到造型,思路一变天地宽,花卉身价翻几番。在永福镇花卉精品展示中心,各色杜鹃花“婀娜多姿”,或似雪松,或似孔雀尾巴,价格从几十元到几十万元不等。“如今消费者买花既要赏花,也要赏型。”陈金才说,未来永福花卉生产还要从棚内走向棚外,实现景观化,一步步提高花卉附加值,让全镇2万多花农更有“钱”景。
有人精心养花,有人悉心种茶。漫步在永福镇茶园,云雾缭绕、烟雨迷蒙。“‘高山云雾出好茶’,这里的纬度、气候、地形和台湾阿里山十分相似,很适合种植高山乌龙茶。”因看中当地生态环境,20年前,台商李志鸿决定留在永福镇种茶,并创新出让茶叶“喝豆浆”的种植“秘方”,即用鲜黄豆磨成豆浆加生物益菌和红糖,发酵稀释后再进行茶树根部浇灌。经豆浆浇灌后生长出来的高山茶,茶色翠绿鲜活,香气淡雅清长。李志鸿的“鸿鼎高山茶”也因此有了名气,成为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指定用茶之一,并荣获第十五届中国国际交易会参展金奖。
“叫响一个品牌,就能带强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漳平市委书记马桂秋说,受“鸿鼎高山茶”启发,漳平市着力将“好茶叶”浇灌成“好茶业”,培育出“漳平水仙茶”“永福高山茶”等茶叶品牌,效应凸显,已带动全市建成生态茶园11.59万亩,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达29亿元。
林海茫茫,群山起伏。翠绿山林中暗香浮动,生态农业在绿水青山间盎然生长,扮靓了龙岩颜值,增厚了经济价值。
上杭县蛟洋镇坪埔村,铜兴路1号。这里是紫金铜业酒店所在地,不远处的冶炼高炉清晰可见。酒店对面有个小广场,中央竖着一座巨型石雕像,几只华南虎或仰首长啸,或伏卧嬉戏。雕塑名曰《唱大风》,令人想起“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壮之词。
这里,有一家龙头企业舞起了一场循环经济“大风”,展现转型升级、蓄力向“新”的探索之路。
走进蛟洋产业园管委会一楼大厅,一眼就能看到电子屏幕上的产业链“树状图”。上杭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蓝俊对园区目前的产业链了然于胸——以紫金铜业产生的尾渣、固体危废和瓮福紫金产生的磷石膏,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和有价物质回收产业,所有废物在园区内“吃干榨尽”、变废为宝。
上杭工业园区蛟洋产业园前身为上杭蛟洋工业区,金铜、化工等曾是主导产业,一度存在产业特色不够明显、企业多而不强等情况。加之后来土地资源紧缺,园区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刚开始我们想在沿海建一个铜冶炼厂,但政府部门考虑矿山开发,希望将矿山资源优势转为产业链优势。”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廖元杭说,最后选定在蛟洋镇设厂,这里通达漳州、厦门,加上有条铁路线,大量进口原料所需的运输问题得以解决。
紧跟而来一大难题:紫金铜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近百万吨硫酸如何处理?在传统的观念看来,这个副产品具有危险性、易污染,不便储存、运输。
“公司在助力老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延伸产业链。得益于政府部门大力支持,主动联系到贵州瓮福集团,作为配套建设的磷化工项目,于是有了瓮福紫金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廖元杭说。
上杭县又抓住新能源汽车及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立足金铜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前瞻性布局以锂电池材料、材料为主要方向的新材料产业。随着园区产业链不断拉伸,陆续有德尔科技、常青等企业亮相。蛟洋工业区成功转型为上杭工业园区蛟洋新材料产业园。截至目前,有入园企业55家,规上企业28家,吸引了吉利、巴斯夫、宁德时代等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投资兴业。
蛟洋新材料产业园的转型之路具有标志意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无中生有”的产业,其实并非凭空出现。近年来,龙岩依托“老家底”持续用力,克服土地、技术、人才等要素束缚,向“新”图强谋发展。
山区地市土地资源有限,既要遵循经济规律,也要抓住政策机遇。想要干就集中干,一县一特色,聚链成集群,激发产业活力。集群化发展不是简单“拼盘”,而是瞄准推动产业集群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咬牙挺、暗使劲!”针对人们当初对于武平县发展新显产业的质疑,县委书记张丽华如此说:“别觉得山区县就不能做新兴产业,我们要敢想敢做,敢挑战。”
武平坚持创新引领、龙头带动、配套提升、集聚发展、开放共享,闯出一片天地,新显产业链初具雏形,涵盖上中下游企业100多家。武平显示模组及材料制造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目前,龙岩市已形成一批主导产业特色鲜明、集聚度较高的产业集群。除了上杭的金铜、新材料,武平的新型显示,还有新罗区的专用车和应急装备,永定的新型建材,长汀的稀土新材料和纺织鞋服,连城的保温隔热材料,漳平的机械制造等。
再完整的产业链,也有短板。龙岩还将继续深化产业链图谱引资招商,完善产业招商全景图,绘图寻商、按图索骥,为特色产业发展强筋壮骨。
既要向上向外借力用力,将政策支持转化为发展成效,更要有闯劲善巧思,依靠自主创新,形成向内向外的创新驱动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走出龙岩的特色发展之路。
在龙岩市新罗区东宝路的福建侨龙应急装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台台亮黄色的“龙吸水大流量应急排水车”抢险装备分外醒目。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陈荣华表示,公司坚持产品和技术驱动,立志成为我国应急产业的龙头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龙岩新材料产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部分细分领域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比如德尔科技的“含氟电子气体”就填补了国内空白。
据龙岩市统计局总统计师胡联岳介绍,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专精特新规上工业企业139家。金龙稀土上榜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名单,紫金铜业获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均实现龙岩市零的突破。晶旭半导体获科技部举办的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优胜奖,全省唯一。
客家人有句俗语说:“牛角唔尖唔过岭,铁锤唔硬唔打钉。”说的是要勤学苦练,才能磨练出真本领。扎根龙岩,向外生长,企业必须苦练内功、“技高一筹”,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城市创新活力,企业技术攻坚,都离不开专业人才支撑。山区城市如何吸引人才愿意来、留得住?以政策强信心,以服务暖人心,以真心换真心。
“我是得到福建省B类人才的一次性安家补助50万元,还有龙岩市安排的人才培训补贴。”齐福海家在江西,目前在福建·龙岩海德馨汽车有限公司任常务副总经理。到龙岩工作,他还可以用紫金山人才卡,获得出行、住宿等方面的优惠。
为缓解人才紧缺,近年来,龙岩实施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包括对岩籍返乡人才每人每月给予1000元的家庭奖励,直接发给他们的祖父母或父母。
根据龙岩与厦门签订的《新时代山海协作协议书》,两市将建立高层次人才共用、服务共享、项目孵化和柔性人才流动机制,共同培育新型产业人才。这些合作将助力解决龙岩人才短板问题。
福龙马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将环境服务事业部落户厦门,开启了“运营在厦门,生产在龙岩”的“产业飞地”模式。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成长为国内环卫行业的领军企业,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调研了解到,紫金矿业30年来经历四期技改,最终稳坐“中国第一大金矿”。一座昔日被认定为品位低、无开采价值的“废矿”“呆矿”,在技术革新中变成“金娃娃”。“最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创新”,这是的创新理念之一。
确实,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这也是龙岩创新驱动发展、实现经济腾飞的关键所在。
十里龙川皆胜景,一城如画开翠屏。或踏寻红色足迹,或寄情山水、醉游古城,走进龙岩注定是一场缤纷之旅。
立足资源禀赋,龙岩做优红色、做足古色、做强绿色、做出特色,文旅康养等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去年,龙岩文旅产业首次突破千亿元。
“以前我连旅游是啥都不知道!”今年74岁的林日耕是“土楼王子”振成楼的第三代楼主,大家都叫他“阿耕”。谈及家乡变化,阿耕脱口而出“翻天覆地”一词。从闭塞乡野到世界文化遗产,从土楼建筑神秘之美到商旅文体多业态融合发展,阿耕讲到激动处,甚至站起身来“情景再现”一番。
文旅经济发展,产业是根本。过去囿于地理位置偏僻、山路崎岖难行,龙岩的很多文旅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当地人不会开发,外地也鲜有人知。没有什么像样的产业,以前很多村民也都选择外出谋生,偌大的振成楼只住了4户人家20多人。
“现在不一样咧,不仅游客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人也陆续回来了。”阿耕告诉记者,如今的土楼成了“金饭碗”,村民们有的当导游、做服务员,有的开饭店、办民宿,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创业。
阿耕和土楼的故事是龙岩文旅发展的缩影。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龙岩市文旅局产业科科长邱晓霞说,龙岩把文旅产业当做展现城市活力与魅力的重要窗口,城市辨识度显著增强。
红色,是龙岩的底色。金黄的油菜花海中,“古田会议永放光芒”8个大字格外醒目。来自各地的学员、游客头戴红军帽、身穿红军服,走上红军走过的路。
龙岩整合当地红色资源,创建古田干部学院,打造研学品牌,唱响“红古田”。古田会议纪念馆馆长黄光礼告诉记者,他们正在挖掘更多历史细节,把古田会议精神与时代特征相结合,赋予老区更多新内涵。此外,龙岩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制定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出台革命旧址保护利用规划,有效推动了红色遗产保护和利用。
绿色,是龙岩的亮色。攀山越湖、穿林涉谷,美景尽收的武平骑行公路,成为众多有氧运动爱好者的打卡地。这些年,森林覆盖率达79.7%的武平以生态怡氧、乡村乐氧、文化涵氧、运动健氧、美食滋氧等“五氧”发展文旅康养,声名远播。
在武平,奔赴一场“我氧你”之约;来连城,感受丹霞地貌的钟灵毓秀;去漳平,沉醉于漫山樱花、杜鹃花的清雅幽香……龙岩全力打造生态旅游品牌,推动“山青、水净、村美、民富”渐行渐近。
古色,是龙岩的昨天。漫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汀古城,城墙上,青砖黑瓦、雕梁画栋,每一处都透露着古朴的气息;城墙外,卧龙书院、八喜馆、大夫第,古朴的建筑里流淌着悠长的客家文脉。
“古城墙是长汀的标志性建筑,如今已修缮完成近3000米,约占全长的三分之二。”长汀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管委会负责人李靖生说。
古城不能当古董,既要留住历史记忆,又要点燃烟火气息。文旅元素多起来,古城“活”起来。是日,租上一身唐装,看一场唐宋文化风情演绎,品一品客家煎薯饼、红姜糖等地道小吃,历史在这一刻变得具象;入夜,华灯初上,泛舟悠游汀江,流光溢彩的灯光秀、水幕秀中,时间与光影交错,过去与现实变幻……古城不古,古韵新生。
特色,是龙岩的未来。有资源有市场有人气,文旅能不能赶着时代大潮再上层楼?
“赏花+”新模式玩出新花样。漳平每年举办樱花文化旅游节,不断迭代升级。小火车、VR、直升机和山地越野车等项目为游客提供更多新选择,美食、游艺把人们的兴致拉满……今年樱花文化旅游节期间,漳平累计接待游客113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5.9亿元。
“沉浸式”让文旅更可触可感。走进永定土楼景区的“天涯明月刀”沉浸式剧场,一幕幕融合了游戏IP、客家文化与非遗元素的大型国风表演让置身其中的游客直呼绝美。
“看景人”变成“景中人”,从“赶景点”变成“享过程”。“2023年天刀沉浸式剧场共接待10万人次参观,旅游旺季不提前几个星期都订不到房。”福建客家香叙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来文说,楼下演出,楼上住客,再嵌入互动式展览、实景剧本杀、国风旅拍等多元业态,土楼旧貌换新颜,吸引了大量年轻人。
“长汀古城开发,既没有过度商业化,也没有搬离原住民,我们守的就是古城烟火气。”李靖生说。目前,古城保护核心区内,仍居住着几万人。
5年前辞掉厦门工作的杨文德,租下济川门脚下的一处老房子干起了民宿,如今生意红红火火。他说,“是看准了机会回来创业的”。很多龙岩人像杨文德一样走出去了,又走了回来。
伴随古城、古村落的修复,仿古民宿和木工文创等产业随之兴起,老手艺重新成了赚钱吃饭致富的“家伙”。去年,长汀建成首个中国客家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木工传习所,探寻传统文化出圈的“密码”。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其中,在工艺、艺术、生活品位上展开新画卷……
今天的闽西,不断刷新“老区”印象,向世人展现它活泼灵动、富有激情的另一面。今天的龙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坚实,底气更扎实。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闽西人民正以“冲冲冲”的激情和奋斗姿态,将发展机遇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发展优势转化为发展成果。